本报记者 孙彦川
7月11日,沈某丽和家人来到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敬善养老院办理入住。来到房间后,工作人员小张拿出手机扫描床位二维码,在屏幕上弹出的厦门市“鹭邻享老”智慧平台上输入了“沈某丽”“802房间2床”等信息。
“如果老人需要调换房间,可以将她的个人信息转换到另一个床位的二维码。”小张说,这样就能实现对入住人员信息的实时更新。
如今,入住厦门市40多家养老服务机构的6474位老人的房间号、床位号信息都已经与对应的二维码绑定,民政部门在开展巡检时,通过扫码就能调取老年人的入住时间、护理等级等信息。
“码上”强监管
7月14日上午,“鹭邻享老”智慧平台管理员小郑的电脑屏幕上弹出一条信息:“许某洗,同时居住在厦门弘爱养护院、厦门建发溢佰养老中心,请处理。”在提示信息下方,还显示了两家机构的联系人和电话。
“这是继7月9日首次提示后,平台再次弹出这条信息。”小郑告诉记者,经过了解,许某洗是7月7日入住建发溢佰养老中心的,此前在弘爱养护院生活,由于离院后没有及时进行退住登记,导致入住信息同时出现在两家机构的系统中。
“多入住一位老人,养老服务机构就能多申领一份床位运营补贴。”智慧平台工作人员小沈介绍,一般情况下,老人入住后,机构会立即扫码录入信息。像许某洗这样“一人多院”的情况,如果没有被及时发现和处理,就会影响运营补贴的发放。
记者了解到,以往,养老服务机构通常只是将老年人的姓名卡张贴在老人入住房间门口和床头,想要查看或录入更多信息,只能用电脑登录管理系统进行操作。有时,工作人员忙起来容易出现疏漏,“一人多院”“逝者在院”等问题时有发生。为此,厦门市民政局推出了“扫码填报信息”精准管理模式,让信息填报和检索更加便捷,有效避免了信息迟报和漏报。
如今,除了通过身份证信息、公安部门人口变动数据等进行筛查和比对,厦门市民政局还以“四不两直”的方式进行扫码抽检,实现了对养老服务机构入住人员信息的动态掌握,为养老床位运营补贴的精准发放提供了保障。
“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中,厦门市民政局不断增强查改问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共发现养老服务领域存在的问题882个,其中有706个是服务监管类问题。”厦门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负责人说,“截至目前,发现的问题已整改856个,还有26个正在整改中。”
信息上“高速”
7月17日,厦门市民政局派工作人员前往养老服务机构调研,收集机构对智慧平台的改进建议。在蔡塘金厝边养老院,院办公室负责人表示,希望智慧平台能够与其他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同时提高运行的稳定性。
提升养老服务机构的数字化监管水平需要一个过程,如何让这个过程更短更顺,厦门市民政局广泛征求基层意见和建议,创新工作方法,提高管理质效。
比如,智慧平台原来的信息填写模式是“串联式”——填完上一条后才能填下一条,如果老人身份证丢失或正在申请户口迁入,相关信息无法立刻填写或上传,就会导致其他信息都无法录入。厦门市民政局通过信息管理员微信群等途径征求意见,指导智慧平台运营方完善信息填写模式,改为可以容缺处理信息的“并联式”。
“养老服务千头万绪,要多倾听老年人的诉求和一线工作人员的建议,提高数字化监管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厦门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工作人员说。
记者了解到,数字化监管也给审核工作带来了便利。以往,养老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要把一摞摞的纸质材料送到指定地点,整理打包不仅费时费力,还容易导致材料丢失。为了减轻机构负担,厦门市民政局指导智慧平台开发了发票管理功能,可以上传发票照片,但有的机构发票数量多、照片文件大,导致上传慢、易出错。厦门市民政局听取养老服务机构建议后,将上传程序优化为“一键上传”,进一步提升了智慧平台的使用体验,提高了工作效率。
配置“千里眼”
为了强化监管,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厦门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委托智慧平台,通过“千里眼”——高清摄像头进行24小时不间断巡检,不仅查看厨房操作规范、公共区域安全情况,还关注人员聚集、老人离院等情况。
今年4月,智慧平台工作人员在线上巡检中发现某养老院单月退住人数超过10人,于是报告给厦门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
养老服务处工作人员上门调查,发现养老院院长和两位主管短期内先后离职,导致养老院出现管理疏漏。工作人员找到养老院投资方,强调了内部管理的重要性,并建议尽快启动招聘程序。在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的敦促下,这家养老院的日常管理工作很快回到正轨。
老年助餐是民生实事。在人员居住分散的农村地区,如何确保餐食精准送到行动不便的老人家里?
经过反复调研,厦门市民政局将农村幸福食堂的运营列为数字化监管的重点,并引入了蓝牙信标技术,送餐员只有抵达老人家里,才能用手机完成“打卡”。同时,市、区两级民政部门还会不定期开展抽查,守护老年人“舌尖上的幸福”。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要用心用情帮老年人解决急难愁盼,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厦门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